王轶凡:尚未磨灭的热情
1996年,王轶凡从大学电子专业毕业,因为对动画的热爱选择了进入杭州著名的飞龙动画公司,接受了1个月的线条、画法培训后,成为一名动画师。飞龙动画公司是一家日本独资公司,中国员工权限最高的职位只是原画和动画检查,长驻公司的有一个日本的总检查。“日本人也不相信中国人的工作,放一个人在这里才放心。”至今已经做了3年动画检查的王轶凡说。自己参与制作的日本动画系列片,王轶凡一下子能够数出二三十部,记者听说过的只有《麻辣教师GTO》、《浪客剑心》、《蜡笔小新》这几部而已。
加工动画非常辛苦,按张数计酬和紧迫的进度要求使几乎每个动画人都有连续数十小时工作的经历。1995年后,能吃苦的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对这个行业心向往之的大学生到公司呆上几天后,很快就被繁重的工作吓跑了。这时动画制作人员的主力开始向外地和农村人口倾斜。有点好笑的事情是:中国出现了“动画村”,几乎全村的年轻人都做加工动画这个行当。这当然带来了弊端:因为基础文化素质等因素,导致之后的动画加工质量不断下降。现在公司的制作力量,90%以上是高中学历的外地人。“不过大学生会越来越多的,”王轶凡笑道,“因为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了嘛。”
“这个行当肯定是青春饭,在30岁之前如果没有更高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选择放弃。现在公司也还有30多岁的人还在拼命画,因为其他行业挣钱也不容易。”所谓更高的发展,王轶凡列举了前辈高手的几条道路:出国继续从事动画业、离开动画前往影视制作等行业、进入体制。对国内动画制作的环境他很不以为然,并举当年《宝莲灯》为例:影片的制作工程被层层“剥皮”转包,到最后环节手中的制作费已经无法对制作者提什么要求了。而他所说的进入体制,也就是成为那种项目转包环节中的一分子。王轶凡的理想,是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开设自己的动画工作室或者公司,一半精力用来接外活,一半用来做自己的创作。因为在公司里做事,自己的时间根本只是奢望。对于如何能够保持自己对动画创作的热情,王轶凡觉得没法解释,只能说是个人性格原因。“这行里像我这样还能保持热情的人可能100个里能有一个,很多人都是因为钱进来的,也不会有什么追求,所以能做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做好的几乎没有。加工动画肯定是磨灭热情的,如果没有做到检查的职位,我想我还会保持热情,但不一定能够像现在这样。”
王轶凡告诉记者:中国国产动画行业目前有行情向好的趋势,一些好的机会也在出现。他听说很多潜伏着的前辈高手都开始出来做自己的作品了。但他们和他自己打算走的道路,是独立制片后到国外参展参赛,以期寻获更多的支持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