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MS大全集2003 Page2~8
前言:
机动战士高达是人类向宇宙移民 “宇宙世纪”时代的故事。为了构筑、补充宇宙世纪世界观而运用了各种各样的背景设定,以下将对其中最基本的项目进行介绍。
随着宇宙移民的开始,人类进入了宇宙世纪。宇宙世纪以UC表示,并将移民开始的年代设定为U.C.0001(=宇宙世纪元年)。
宇宙移民作为解决地球环境恶化和人口爆炸的根本性对策而推进。计划中预定会把当时已经超过90亿人类中的大半送向宇宙,可以说是涉及到全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计划,代表着以宇宙为目标的人类正式进军宇宙。
建设宇宙殖民卫星所必需的建筑技术和基础工学已经在旧世纪完成,并且政府为建立从地球到月球的交通手段投入大量资金。作为能源手段,建设了太阳能发电卫星,又利用月球表面存在的氦3确立了核熔炉技术并完成相关设施的建造。为了更高效的客货运送及殖民卫星建造则在月面设置了轨道加速器等诸多设施,因此产生大批常驻工作人员,这些聚居点逐渐形成了永久性都市。从地球到低轨道,从低轨道到静止轨道,再到月球轨道,人类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作为在宇宙空间移动和生存能量源的核聚变技术也取得了飞跃的发展。
移民计划发表前后,人类在地球上建设了几个验证封闭空间里的生活环境的设施,目标是研究出不需要太阳能以外能量输入的封锁型殖民卫星。包括水资源、大气循环、粮食生产、废弃物处理、经济活动、殖民卫星的修缮、运营在内,原则上所有系统都必须以殖民卫星为单位完成,可以说是对地球环境本身的再现。最终,人类依靠有着旧世纪生物圈计划建造数倍规模的海底城市完成了各种各样的验证,经过大约50年时间,第1号殖民卫星终于开始建设。
这一时期,人类利用月球埋藏的资源进行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完成月面至拉格朗日点用质量投送器的建造;预备殖民卫星的耗材;积蓄了殖民卫星建设的各种经验技术。坚固轻量的建材自不用说,还开发出高透过率的聚合物、遮蔽有害放射线的高效特殊素材,冶制出拥有柔软特性的高张力稀有金属,甚至从原子水平上调整合金、在失重状态进行晶体生成等等,创造出大量划时代的研究成果。这些恩惠也反馈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另外,人类开拓了从火星轨道向小行星带乃至木星轨道航线,将资源小行星向地球圈搬运和木星的大气中氦3的大规模开采也逐渐形成规模。经历球形殖民卫星建设的失败,陆续建造了可以居住超过1000万人的殖民卫星,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向宇宙转移。
自移民开始后约半个世纪,地球圈内居住的人数突破110亿,仅居住在宇宙居民就达到90亿。
宇宙殖民卫星
宇宙世纪的殖民卫星以1974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杰拉德•K•奥尼尔发表的构想作为基础。
构想中不是安置于其他的天体,而是在地月轨道上存在的重力稳定空域拉格朗日点建设人工天体。是将先辈们的想法从更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并考虑到现有技术以及成本后进行了适当修改后的方案。这个计划既作为登月之后的下一个科学目标被,也是当时为了回避人类灭亡作为解决方法提出的方案,人类不可能一边继续保持现有的文明的基础一边继续发展,必须在耗尽各种资源之前进入宇宙,否则人类无法继续生存。最终,宇宙时代的人们选择了进入宇宙这一广阔的开拓地。
宇宙世纪中的殖民卫星一般是直径约6公里,全长约30公里的圆筒状人工天体,在奥尼尔的计划中被称做“岛3型”殖民卫星,通过旋转圆筒的离心力模拟重力。
人工大地上有着生活着约1000万人类,当然计划开始时没有那么大的规模,首先造出的是方便月面物资转运与殖民卫星建设工作者居住的设备,然后是直径21千米球形殖民卫星“岛1型”(moon moon)、中规模殖民卫星“岛2型”,最终创造了“岛3型”。 5个拉格朗日点分别安置了数十个岛3号型殖民卫星,形成side这一行政单位。
一般殖民卫星“河”和“陆地”的界限。
开放型殖民卫星的壁面被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将设置采光面和居住区域在各自的中心对称点上。并且安置很多桥梁方便各区块进行联络。采光面为了方便被称为“川”,各类辐射通过反射镜和采光面传输,有害的宇宙线几乎被除去,仅提供阳光给居民。
U.C.0087年时的SIDE7。
殖民卫星的圆筒顶点总是朝向阳光,反光镜由数以亿计的小镜构成的,通过自我调节总是以45度面对阳光,不同时期也会更改角度调整季节气候。殖民卫星周围环绕的圆筒是农业卫星;附近的密闭型殖民卫星为格利普斯。
U.C. 0093年时的甘泉
该殖民卫星被改装为救济难民和收容难民的设施,所以杂糅了开放型和密闭型。密闭部分类似side3经常建造的型号,由于收容人口多,且外部的太空垃圾很多,需要大量发电设施,因此很难维持管理。
宇宙世纪主要能源来源是太阳能与核聚变。各殖民卫星日常能源基本都来自太阳能发电设施的电力,另外,初期宇宙开发过程中也使用了核熔炉作为独立能量源。核聚变反应是将衰变性的放射性物质通过 “核裂变反应”来充分利用的清洁性能源,但是,反应时为了遮蔽放射线需要大规模的防护装备,控制聚变反应也需要大规模的设施。根据过去的积累,人类已经拥有了稳定运作的聚变炉,这些炉子基本都是大型构造物,但是,随着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发展,核技术迎来了新的阶段。
U.C.0047年开始开发的米诺夫斯基/尤内斯库型热核反应炉实现了相较现存核聚变炉高效率、高输出化、小型化,以及更高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搭载在宇宙飞船中。
况且那时已经确立与木星的往返路线以稳定供给作为聚变燃料的氦3,因此米诺夫斯基/尤内斯库型热核反应炉的长足进展也就不奇怪了。这种融合炉利用了特殊粒子产生的立方晶格力场实现对内部等离子体的控制与辐射遮蔽,最终从聚变反应中直接获得热与电力,正可谓将太阳本身直接放在了人类的手中。毫不过分的说,米氏热核合成炉的完成意味着人类终于从本质上控制了核聚变。
本来仅通过太阳能发电就足矣满足宇宙殖民卫星生活中所有的能源需求,现在,人类又得到了额外的剩余能源。
这项技术在side3的建设中得以确立、应用,建设了不必考虑太阳能收集,将所有内壁作为居住区域使用的密闭型殖民卫星。同时伴随着周边理论的确立,利用它派生出新材料开发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便是建造出依靠独立能源拥有强力能量兵器的宇宙战舰。
米诺夫斯基粒子是具有正负电荷静止质量几乎为零的粒子,正负粒子之间存在一种斥力,使之在空间中会急剧扩散,形成不可视立场。该立场具有将从微波到超长波的电磁波显著衰减的特性。另一方面会对集成电路产生影响,高密度情况下会使之出现功能障碍。
这个粒子在T•Y•米诺夫斯基对热核反应炉的研究开发中被假设、证明。他通过这个粒子整理新的理论,统一了自然界的四个力(重力、电磁力、强力、弱力),并对大统一理论做出了统一解释。米粒的发现和应用大大地动摇了现存物理体系,使宇宙世纪的整个科学技术体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技术在军事上被广泛使用,米诺夫斯基物理学贡献最大的领域也是军需产业。实际上,如果没有吉恩公国作为后盾,他根本无法发现米粒,更不要说开发应用了。
米加粒子炮于U.C.0070年开发。其原理是将米诺夫斯基粒子构成的立方晶格利用I立场压缩,使正、负粒子融合,在简并状态射出。将米诺夫斯基粒子转换米加粒子时的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运动能量,通过I立场收束、释放。米加粒子炮因为高能源转换效率拥有当时激光武器四倍以上的性能,而且也不像荷电粒子炮会那样受到地磁的影响。
米诺夫斯基粒子充盈产生的I立场与普通的空间相比难以渗透水、大地、金属和碳等导电性能物质内部特性得到实用化。当地面或海面附近的低高度区域充满米粒且上空存在导电性的物体时,米粒立方晶格将产生斥力,如同反重力一般使物体进入浮游状态。另外这个特征在进入大气层时也能发挥作用。由于突入时被加热的大气形成的等离子体是导体,因此前方散布的米粒会在在船体和等离子体之间被压缩,从热和冲击中保护船体。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从诞生开始20年间一直被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技术领域,米粒存在的空间中部分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会被抑制,因此无法进行长距离锁敌与通信,精密制导武器也无法使用。当时,知晓米诺夫斯基粒子特性的吉翁共和国军上层据此预测,基于近代战争建立的战术和战略将从根本上被推翻。如果研发出米粒的散布技术,可能会有不得已需要进行视距内近距离战斗的情况,这成为了MS的诞生的直接契机。
公国军开始探索适用于米粒散布下新兵器的开发。当初提出的宇宙船和战斗艇中都不能满足其要求。但是,某武器厂商通过安装可动肢体使机体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成功减少了在姿势控制所需的大量推进剂,最终提出了具有压倒式机动性和运动性、用途更广泛的新兵器。胳膊和腿当初被认为只是单纯装饰,却在宇宙空间作为AMBAC系统发挥了作用。从该构思进一步研究,得出了做成人形可以灵活地应对近距离战斗的结论,正符合公国军的期待。研究开始2年后(U.C.0073),MS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形式,同时这一机械也被冠上MS的名字。MS即Mobile Suit(=Space Utility Instruments Tactical=宇宙用战术机动兵器)根据机体的功能而来,表示其对应于各种战术的通用性。达成军方需求的“巨大泛用人型兵器”MS,经过多次的改进,不久后又搭载适配于MS的超小型聚变炉。U.C.0074年,实战用MS——PMS-05完成,公国军命名为“扎古”。
AMBAC是指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主动式质量平衡控制),无需消耗燃料即可调转方向或控制姿势的制御系统。宇宙空间中,通常每次调转方向时都必须使用推进器,在高机动战斗时就会很快用尽推进剂。AMBAC通过移动具有一定质量的可动部分来旋转力矩控制机体的姿态。当然,加速和制动仍需要推进剂,但可以大量减少消耗。
同时期MIP公司试制的机动武器。虽然拥有超越当时标准战斗艇的机动性,但高机动运作时推进剂的消耗非常大,最大作战时间不到10分钟。试做机配备了伪•米加粒子炮便于测试。
吉恩尼克成为此期吉恩公国主力机体生产商前研发的运用AMBAC的机动兵器。利用可动部分运动的反作用实现姿态控制,完全不使用推进器就可以达到与当时标准战斗艇匹敌的180度姿态控制能力。
以MS-06为代表的MS改变了宇宙世纪的战争。那是因为它是由与现存航空宇宙舰艇完全不同的机动机器构成的。
米诺夫斯基粒子散布的空间中远距离雷达和无线诱导导弹会被无效化,而联邦军认为战舰舰炮射击依旧有效没有做出相应改变。因此,吉恩独立战争爆发初期,联邦无法对抗拥有高机动战斗能力的扎古。
另外,扎古作为作业机器也很优秀,在之后的殖民卫星降下作战与设施破坏工作中发挥了威力。
扎古头部由外部影像识别装置和各种复合传感器构成。特别是F2型,不仅提高了可靠性,还大幅强化测量性能,虽然结构几乎没有变化,但是由于接收单元终端和测量系统软件更新,红外线传感器精度有所提高,对ms战斗用动作传感器亦得到强化。
扎古关节部分中采用的驱动装置被称为流体脉冲系统。通过将堆芯产生的能量转换成脉冲式压力,导入数千个微型管道中,以极超音速传递给关节驱动器的小型轻量系统。由此扎古不仅可以利用四肢做AMBAC机动,还是一个优秀的泛用机器。F2型的手腕是以J型作战中得到的实际数据为基础,几乎没有改造就在重力下运用的规格。开发F2型时吉恩公国的机械臂技术就已经基本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虽然F型是最具代表性的扎古,之后的所有MS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上,但F2也取得了切实的进步。很多机能由于前辈的实战数据而得到进化的聚变相关技术才得以实现,可以说F2型的躯体才是最能成熟体现吉恩公国热核技术的部位。
MS脚部是宇宙空间姿态控制基本模组中最重要的部位,在地上要作为步行脚发挥出强大的运动能力。因此结构非常复杂、敏感,运转情况非常残酷,故而对承载能力要求非常高,反过来可以说正是因为该部位的成功,公国军才能那么顺利的进军地球了吧。
扎古在一年之战结束前就量产超过了3000台,无疑是证明扎古优秀的最佳证据。它,改变了宇宙世纪。
战舰用米加粒子炮和MS携行式光束步枪结构对比图。过去的米加粒子炮最少也需要战舰级别的大型设备提供能量,而E-cap技术实现储存临界简并状态的米加粒子,只需少量能源即可激发,因此MS也能够单机运用战舰级别的光束武器了。
[
本帖最后由 Palaeoid_Bruh 于 2017-12-1 17:4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