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George Chan
图源:MK82 、WII
参考:Gunpla Love
RGM-96XP Powered Jesta
Z计划「PROJECT Z」作为A.E历时最长的高性能试作MS研发计划,一直以来都朝着更高性能甚至恐龙化发展方向研究。历经两次Neo Zeon战争后,该计划所大部分包括大量机体和技术因成本过高及不适合时代需要而被迫停止发展及无限期封存, 其中作为次世代MS研究探索用途的ZZ系列等则被保留下来。
而作为该项技术管理者艾斯·马斯教授注意到的作为RX-0 Unicorn Gundam的支援机进行开发的RGM-96X Jesta具有的极高的性能,同时与「PROJECT Z」计划下MS拥有极高的兼容性。因此他大胆地向A.E提出作为次世代探索机体研发案之中ZZ Gundam部件再利用方案,而此时正在筹划新型特战机支援MS的A.E则以半信半疑的态度通过代号为Powered Jesta的MS开发案。
为了把这个庞大的计划完成,教授将在色当之门「Gate of Sedan」、第一次Neo Zeon战争中的Axis宙域及培曾基地「Pezun Base」等地搜集,包括MSZ-010 ZZ Gundam、 MSZ-013 Mass Production Type ZZ Gundam、FA-010A FAZZ等ZZ系列机体的部分残骸、零件、胴体的Z计划机体材料全数投入运用。以一台作为测试机零件备用的RGM-96X Jesta作为开发平台进行展开工作。
研发人员配合教授要求对机体头部进行改造,结构上在RGM-96X头部主结构基础上把MSZ-013的头部组件改装后加装在机体上。由于从FA-010A移植了光学及米诺夫斯基粒子探测系统,配合RGM-96X原有的特战探测装备使机体探测半径相较RGM-96X有显著的提升。通讯系统方面则采用MSA-005K Guncannon Detector的抗干扰型设计,提升原有通讯机信息接收能力。
由于教授对机体性能的追求极其热衷,研发团队运用多种技术对机体进行强化。上本身采用曾经在MSZ-010S Enhanced ZZ Gundam进行实战测试,并采用反探测涂层、低视度涂层及ABC(Anti-Beam Coating)抗光束涂层工艺处理的外挂装甲进行强化。排气管道考虑到武器散热问题采用多重排气口布局,而对于胸部跟腰部的排气口的强化尤为明显。由于排气口布局变化,驾驶舱及舱门布局改为采用RX-79[G] Gundam Ground Type胸顶舱盖设计样式。四肢为了更好发挥性能进行替换:为了突破对Beam Weapons使用限制,采用MSZ-010的备用手臂部件取代。腿部则为了提高可动性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关节调整,对环境适应性有所提高。此外手部、肩部则是装上了ZZ系列特有的翼型护盾,以提高运动战防御能力。
为了把推进系统提升到极致,研发团队集合了各机体最高性能的推进部件进行统一整合优化。背部大型可变推进器进行模块化改造,除了使得让机体更为灵活外,也减轻了推进器科比结构带来额外负重。腿部安装的RGZ-95 ReZEL腿部的辅助推进单元,配合类似ZZ Gundam布局的高性能姿势喷嘴。为此让推进系统动力得到保障,机体除了原有搭载的融合炉外,手臂上也搭载了的辅助型小型融合炉。
武装方面机体可以运用包括RGM-96X、RGZ-95等大部分机体的通用武器外,也能完全兼容MSZ-010的Double Beam Rifle、Hyper Beam Saber及搭载AMA-13S Small Missile的21/18联装导弹发射器、甚至是FAZZ的Large Hyper Mega Cannon。另外作为机体开发最重要的一个项目,研发团队再次尝试把整个系列最为强力的武器系统——High Mega Cannon安装于腰间部分,让机体拥有ZZ Gundam的一击必杀能力。
开发计划踏入最终阶段时,研发团队与过去的研发者一样在High Mega Cannon测试时出现的输出不济或及对机体负担太大等瓶颈问题,导致武器迟迟未能完成。而由于竞标比赛日期迫进,机体临时以未完成的姿态参赛。比赛结果证实机体性能高出同期MS水平,但同时暴露了对量产最为不利的因素:不亚于ZZ Gundam那高昂维护补给费用、武器威力过剩导致能源消耗过快等完全背离了次世代MS发展的意图,让A.E最终不得不废弃这个计划。虽然如此但教授并没有放弃继续研究,最终部分技术被运用到FD-03 Gustav Karl之上。另外由于机体规格性能参考较Mass Production Type ZZ Gundam更为相似,研发人员私底下戏称其为“真正ZZ Gundam量产型”。
生产编号:RGM-96XP
代号: Powered Jesta
机体类型:泛用型特战用试作MS
制造商:阿纳海姆
所属:地球联邦军
初次展示:U.C.0096年--月--日
乘组员:驾驶员,位于躯干上部的驾驶舱中
尺寸:全高22.13m;头顶高19.3m
重量:空重 28.7t;全备 61.3t
动力单元:超小型米诺夫斯基核聚变反应炉x3,功率7200kW
推进单元:热核火箭引擎,总推力118800KG
最大加速度:1.67G
制御姿势喷嘴数:34
感测器有效探测半径:20200m;
固定武装:
60mm火神炮x2 各备弹400发
超级光束剑,额定输出功率 1.15MW
三联装榴弹夹x2
21/18连装导弹发射器×2
搭载AMA-13S小型导弹
米加粒子加农 额定输出功率不明 予定安装
翼盾x2
护盾x2
携行火力配置:
光束卡宾枪x1
2连米加粒子炮x1 额定输出功率21.2MW(10.6X2)
高能米加粒子加农,额定输出功率79.8MW
[
本帖最后由 Ulyanovsk 于 2012-7-9 08:5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