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0080 于 2007-6-24 00:02 发表
想问一下,ZMT-S13G的头部是否整个就是个探测器?
这个和赞斯卡尔帝国MS通常使用的复眼型很不一样啊!
原帖由
所罗门恶梦 于 2007-6-24 23:34 发表
可惜GP-02A的发射筒里只装备了一枚核弹,如果有2枚的话,金米岛阅舰式上的联邦军舰都要报销了.
原帖由
kencjj 于 2007-6-25 14:17 发表
这样想到另一个问题,那个盾的散热剂能支持发射几次?填装的时候要换盾?
原帖由
神崎すみれ 于 2007-6-25 14:12 发表
如果卡兔子在装填第二发核弹中没有被警戒部队乱炮穿心的话 一 一
原帖由
Young 于 2007-6-25 14:59 发表
那样的核攻击下,所产生的混乱,绝对组织不起有效反击在装填完第二发前。
原帖由
Young 于 2007-6-25 16:51 发表
金米岛机构存在和能否积极运作起来有巨大差异。
在这种大量残骸包围着的状态下,MS能否顺利弹射而不是撞在一块都是问题。当然其实就是一句话,基地是否还能正常运作或者是只能低效运作。 ...
原帖由
Young 于 2007-6-25 17:10 发表
金米岛在这种外围舰队大破混乱状态下,个人依然认为如果有第二发MK82,GP02A有足够充裕的时间Reload,然后再照射一次。
至于整顿舰队,那些都是后话。 ...
原帖由
hikarihikari 于 2007-6-25 17:12 发表
1,有没有意义
2,那种情况下不需要调整,残存的哪怕只剩一条船要对付一台MS也还是用不着协调的
原帖由
0080 于 2007-6-25 17:34 发表
在盾牌冷却剂充足的情况下发射核弹都会造成GP-02的一支手臂失灵,要是在冷却剂不足的情况下在发射一发GP-02可能也完了!
原帖由
ZAKU42003 于 2007-6-25 20:50 发表
其实,如果把第2颗用在打轨道舰队上的话,那应该放在舰队中吧?GATO还是要撤回去吧?还是会碰上"不爱吃胡萝卜的男人"吧?还是会打一架吧?(就算跑,跑的了么?)最后还是会华丽的爆吧?(自然也有撑到09R2来支援的可能)........ ...
原帖由
所罗门恶梦 于 2007-6-24 23:34 发表
可惜GP-02A的发射筒里只装备了一枚核弹,如果有2枚的话,金米岛阅舰式上的联邦军舰都要报销了.
原帖由
GMGM 于 2007-6-25 21:34 发表
金米岛当时的舰队规模是多少?为什么当时连GATO的GP02A都干不掉?
原帖由
GMGM 于 2007-6-25 21:34 发表
金米岛当时的舰队规模是多少?为什么当时连GATO的GP02A都干不掉?
原帖由
所罗门恶梦 于 2007-6-26 22:45 发表
舰队规模应该很大,起码有200艘军舰吧.至于为什么当时连GATO的GP02A都干不掉,因为当时金米岛正在进行阅兵,而且GATO的支援部队都把金米岛舰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金米岛的西面去了,舰队的指挥官根本没有想到GATO会采取这 ...
原帖由
持镰者 于 2007-6-27 12:46 发表
数量至少有400-500艘,有资料称当时集结在索罗门的联邦舰艇多达1000艘
原帖由
所罗门恶梦 于 2007-7-3 23:10 发表
贾图也蛮强悍的,在MS出发前,发射信号弹,既鼓舞了士兵的士气,也迷惑了敌人.
卡托缓缓地回过身,向驻留在后方的“佩尔·银特”号发出通讯:“格拉多尔,出击的信号弹怎么了?”
在舰桥收到这句话的格拉多尔,只有感到张惶失措。卡托的话已经逸于常轨了,没想到在这种隐密作战之际,竟然想要炫丽地发射出信号弹。
“可、可是少校!本作战的成否,可说是取决于奇袭,万一,信号弹被敌人发觉到的话……”
“因为这么点小事就被敌人看穿的话,终究,上天是不会站在我们这边的了。”
不,绝对不可能有这种事的,上天绝不会抛弃仗义而起的我们!
“无所谓,发射!”
“了解……了。”
以低沉、压抑的声音答复了。隔了短短的瞬间,从“佩尔·银特”号的舰桥结构的侧面,一道闪光被射出了,那道光芒高高地向天上奔驰,而后在俯瞰着舰队与MS队的遥远高空中炸裂了。
原帖由
Fw190D 于 2007-7-4 20:13 发表
所以说 卡兔子这人作为一个指挥官 是那种典型的杀自己人军官
原帖由
所罗门恶梦 于 2007-7-4 23:14 发表
贾图当时发射的信号弹,"阿卢比昂"号的MS驾驶员都看见了,是准备去看一下,结果那个和科抢开GP-01的人说敌人不会笨到会发射信号弹.
原帖由
所罗门恶梦 于 2007-7-4 23:27 发表
事态的发展是瞬息万变,贾图肯定是没想到会有这种效果,他这是险中求胜.
原帖由
Ramba 于 2007-7-8 00:26 发表
前后矛盾。如果说是完全没想到这种效果,那就谈不上是“求胜”,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如果说是故意“险中求胜”,那又怎会完全没想到这种效果? ...